在新时代背景下,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单元,其融合发展对于促进区域均衡、实现乡村振兴以及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策略与路径两个维度,深入探讨如何进行县域经济融合发展的中长期规划。
一、县域经济融合发展的策略
(一)因地制宜与特色发展:挖掘县域独特优势
县域经济融合发展的首要策略是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的独特优势。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县域在自然资源、历史文化、产业基础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必须深入调研,精准定位,避免“一刀切”的发展模式。
以某山区县为例,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但交通不便、工业基础薄弱。经过深入调研,该县决定以生态旅游为突破口,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通过整合山林、湖泊等自然资源,打造了一批生态旅游景区和乡村旅游示范村。同时,结合当地特色农产品,发展农产品加工和电商物流,形成了“生态旅游 + 特色农业 + 电商物流”的融合发展模式。
在实践中,因地制宜不仅体现在产业选择上,还体现在发展模式的创新上。一些农业大县通过发展智慧农业,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一些工业强县则通过数字化转型,推动传统制造业升级,培育新兴产业;一些生态县则通过发展碳汇经济、生态旅游和养老产业,实现绿色发展。
(二)城乡功能互补与协同发展:构建城乡一体化空间格局
城乡融合发展是县域经济融合发展的核心内容。长期以来,城乡之间存在明显的二元结构,资源要素单向流动,导致乡村发展滞后。因此,必须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壁垒,推动城乡功能互补与协同发展。
首先,要明确县乡村在县域经济中的不同功能定位。县城作为县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应重点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增强对乡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中心镇和特色镇则应发挥节点作用,打造产业特色小镇,促进人口和产业集聚。乡村则应立足生态优势,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
以某县为例,县城通过建设现代化城市功能区,提升城市品质和综合承载能力;中心镇则围绕特色产业,打造了一批特色小镇,如“茶叶小镇”“花卉小镇”等;乡村则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建设了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村。通过这种分工明确、功能互补的布局,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其次,要推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县城重点发展二三产业,提升产业层次和创新能力;乡村则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形成城乡产业互补。例如,某县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将县城的工业优势与乡村的农业资源相结合,延长了产业链条,提升了产业附加值。同时,鼓励县城企业向乡村延伸产业链,发展乡村旅游、民宿等产业,促进城乡产业融合。
最后,要加强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统筹城乡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例如,某县通过建设城乡一体的交通网络,实现了县城与乡村的快速通达;同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缩小了城乡基础设施差距。
(三)要素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破除城乡分割体制弊端
要素自由流动是县域经济融合发展的关键。长期以来,城乡之间存在明显的要素流动障碍,导致资源要素单向流向城市,乡村发展缺乏动力。因此,必须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弊端,促进要素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
土地是农村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实现要素自由流动的重要举措。首先,要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鼓励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或企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例如,某县通过完善土地流转服务平台,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加强土地流转监管,保障了农民土地权益。同时,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盘活闲置宅基地,发展乡村旅游、民宿等产业。此外,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完善入市交易规则和收益分配机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也是要素自由流动的重要支撑。创新金融支持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是实现要素自由流动的重要途径。加强“银政担企”四方合作,建立风险分担机制,是创新金融支持机制的重要举措。例如,某县通过建立“银政担企”四方合作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同时,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模式和路径。例如,某县通过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模式和路径,提升了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要素自由流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人才双向流动,是实现要素自由流动的重要保障。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返乡创业人员、科技人才等投身县域经济发展,是促进人才双向流动的重要举措。例如,某县出台返乡创业扶持政策,吸引了一批大学生返乡创业,带动了当地产业发展。同时,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升农民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例如,某县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升了农民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四)产业融合与创新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
产业融合与创新发展是县域经济融合发展的核心动力。随着科技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已经难以满足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推动产业融合与创新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
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产业融合与创新发展的基础。发展生态农业,推广绿色生产方式,打造绿色农产品品牌,是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首要任务。例如,某县通过发展生态农业,推广有机种植和养殖,打造绿色农产品品牌,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同时,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村和休闲农业观光园,促进农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此外,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也是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举措。例如,某县通过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建设了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
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是实现产业融合与创新发展的关键。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5G网络、物联网等在县域的覆盖和应用,是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例如,某县通过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5G网络、物联网等在县域的覆盖和应用,为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支撑。同时,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发展智能制造、智慧农业、智慧物流等新业态,提升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例如,某县通过推动传统制造业数字化改造,建设了一批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培育新质生产力是实现产业融合与创新发展的核心。加强科技创新投入,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引进和培育创新型企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例如,某县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投入,建设了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引进了一批创新型企业,推动了县域经济创新发展。同时,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例如,某县通过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了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五)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提升城乡生活品质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是县域经济融合发展的保障。长期以来,城乡之间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存在明显差距,影响了城乡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因此,必须加强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提升城乡生活品质。
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是提升城乡生活品质的基础。统筹城乡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的重要举措。例如,某县通过建设城乡一体的交通网络,实现了县城与乡村的快速通达;同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缩小了城乡基础设施差距。此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管护,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也是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的重要保障。
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提升城乡生活品质的关键。统筹城乡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是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例如,某县通过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加强农村学校建设,提升农村教育质量;同时,加强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缩小了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此外,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也是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保障。
二、县域经济融合发展的路径
(一)构建多元产业融合体系: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构建多元产业融合体系是县域经济融合发展的核心路径。通过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实现产业之间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是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对于农业大县,构建“智慧种植 + 精深加工 + 电商物流”全链条是实现产业融合的重要路径。首先,推广智慧种植,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例如,某县通过建设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实现精准种植、精准灌溉、精准施肥,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其次,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例如,某县通过引进和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最后,完善电商物流服务体系,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例如,某县通过建设电商物流配送中心,完善农村电商服务体系,发展农产品电商,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
对于生态县,发展“碳汇经济 + 生态旅游 + 养老产业”复合业态是实现产业融合的重要路径。首先,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发展碳汇经济。例如,某县通过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发展碳汇经济,探索碳汇交易试点。其次,打造生态旅游景区和乡村旅游示范村,发展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例如,某县通过打造一批生态旅游景区和乡村旅游示范村,发展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吸引了大量游客。最后,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养老产业。例如,某县通过建设养老服务中心和养老社区,发展养老产业,吸引了大量老年人前来养老。
对于工业强县,推动“传统制造数字化转型 + 新兴产业孵化”双轮驱动是实现产业融合的重要路径。首先,推动传统制造业数字化改造,建设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例如,某县通过推动传统制造业数字化改造,建设了一批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其次,加强科技创新投入,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引进和培育创新型企业,发展新兴产业。例如,某县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投入,建设了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引进了一批创新型企业,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
对于城郊县,建设“城市产业承接区 + 低空经济试验场”是实现产业融合的重要路径。首先,利用区位优势,建设城市产业承接区,承接城市外溢产业。例如,某县通过建设城市产业承接区,承接城市外溢产业,发展配套产业,提升了县域产业竞争力。其次,结合低空经济发展趋势,建设低空经济试验场,发展低空经济。例如,某县通过建设低空经济试验场,发展低空经济,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推进城乡要素市场化配置: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推进城乡要素市场化配置是实现县域经济融合发展的关键路径。通过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要素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是推动城乡融合的重要举措。
首先,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例如,某县通过完善土地流转服务平台,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加强土地流转监管,保障了农民土地权益。同时,鼓励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或企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
其次,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盘活闲置宅基地。例如,某县通过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盘活闲置宅基地,发展乡村旅游、民宿等产业,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入。
最后,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完善入市交易规则和收益分配机制。例如,某县通过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完善入市交易规则和收益分配机制,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入,促进了城乡要素自由流动。
(三)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建设现代化城市功能区
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是实现县域经济融合发展的基础路径。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增强产业支撑能力,建设现代化城市功能区,是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首先,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县城的交通便利性。例如,某县通过建设县城与周边城市的快速交通网络,提升了县城的交通便利性,增强了县城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
其次,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提升县城的市政服务水平。例如,某县通过完善县城的供水、供电、供气、污水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提升了县城的市政服务水平,改善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再次,加强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县城的公共服务水平。例如,某县通过加强县城的教育、医疗、文化设施建设,提升了县城的公共服务水平,增强了县城对人口的吸引力。
最后,建设产业园区,引进和培育优质企业,增强县城的产业支撑能力。例如,某县通过建设产业园区,引进和培育了一批优质企业,提升了县城的产业支撑能力,推动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加强区域合作与开放发展: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
加强区域合作与开放发展是实现县域经济融合发展的拓展路径。通过加强与毗邻地区的合作,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升县域经济的开放水平,是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首先,加强与毗邻地区的产业协作,共同打造产业集群。例如,某县通过加强与毗邻地区的产业协作,共同打造产业集群,提升了产业区域竞争力,促进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其次,加强与毗邻地区的交通互联互通,建设区域交通网络。例如,某县通过加强与毗邻地区的交通互联互通,建设区域交通网络,提升了区域交通便利性,促进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最后,建设跨境电商平台,加强招商引资,提升县域经济的开放水平。例如,某县通过建设跨境电商平台,加强招商引资,引进了一批优质企业和项目,提升了县域经济的开放水平,推动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五)创新城乡融合治理模式:探索协同治理新路径
创新城乡融合治理模式是实现县域经济融合发展的保障路径。通过优化县乡两级管理权限,探索城乡融合治理模式,是推动城乡融合的重要举措。
首先,优化县乡两级管理权限,提升乡镇治理能力。例如,某县通过将部分管理权限下放乡镇,提升了乡镇治理能力,促进了城乡协同发展。
其次,加强县乡两级协同治理,形成治理合力。例如,某县通过加强县乡两级协同治理,形成了治理合力,提升了城乡治理效能。
最后,探索城乡融合治理模式,促进城乡协同发展。例如,某县通过探索城乡共同体模式和“飞地抱团”模式,促进了城乡协同发展,推动了县域经济融合。
通过以上策略与路径的实施,县域经济融合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将逐步落地生根,为实现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来源:乡音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