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印发《关于制造业计量创新发展的意见》
6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中国制造业计量领域首个政策性文件——《关于制造业计量创新发展的意见》,旨在进一步提升制造业计量能力,夯实计量对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保障作用,加快制造业产业基础高级化。
《意见》指出,到2027年,突破100项以上关键计量校准技术,制修订300项以上行业计量校准规范,研制100台套以上计量器具和标准物质,培育50家以上仪器仪表优质企业,建设10家以上制造业高水平计量校准技术服务机构,技术服务网络基本完善,服务能力基本覆盖重要产业领域。到2030年,制造业计量创新水平持续提升,技术服务网络更加完善,重要领域计量综合实力大幅增强,有力支撑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围绕发展目标,《意见》部署了强化制造业计量有效供给、深化制造业计量应用赋能、推进制造业计量创新升级等重点任务。
促进计量智能化转型方面,《意见》提到,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在制造业计量领域的应用,加大计量标准装置、计量服务的数智化改造力度,优化校准方式和管理模式。推进制造业计量数字化,研究建立制造业计量数据库,加强计量数据的智能化采集、分析与应用,建设重点产业链计量和标准能力提升公共服务平台。推进计量资源的网络化连接,推动计量数据共享,实现计量与制造过程、产品质量管控一体化,提升制造业计量网络化服务能力。
来源:中国网科技
01
中国高端仪器跻身国际第一梯队
近日,中国工业报记者从市场监管总局获悉,在2024-2025年高端计量仪器测评中,首批参与测评的高端仪器装备表现卓越,成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首批参评企业产品包括了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发的超灵敏质谱计量测试评价标准装置,该仪器能够检测出0.3飞克极低含量物质,相当于准确测量出一滴水中低至百万亿分之一的物质成分,其性能水平足以覆盖市面上超七成质谱仪的测评需求,有效填补了我国质谱检测评价体系空白。同济大学团队提出角度量值溯源的新理念,建成我国首个纳米角度一级标志物,可用于原子力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的畸变校准,使纳米制造和测试更加精确,在长度和角度方面分别达到0.001纳米和0.001度的精度,让我国在高端计量仪器的技术创新上与国际先进水平并肩。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02
2025WOD制造业数字化博览会在沪启幕
6月17日,2025制造业数字化博览会暨WOD世界制造业数字化大会启幕,制造业数字化全球发展中心重磅揭幕,并揭晓WOD制造业数字化“熵钥奖”。作为全球首个聚焦制造业数字化全场景的专业展会,本届展会以“数智破局·生态共生:重构全球制造新引擎”为主题,来自10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家领军企业,约2万名专业观众齐聚一堂,共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开幕式当天,特斯拉展台所展示的焕新Model Y电动车和人形机器人吸引了观众的目光。作为一家硬件与软件并重的高科技企业,特斯拉正将AI技术引入电动车中,并将在未来的人形机器人项目中进一步应用。工作人员介绍称,特斯拉人形机器人预计今年试生产5000台,明年预计生产5万台。
来源:新浪财经
2025年中国仪器仪表产业发展分析报告
一、产业规模与增长趋势
2024年我国仪器仪表行业营业收入突破1.2万亿元,同比增长约7.8%,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从区域来看,华东和华南地区凭借制造业优势,占据行业收入的60%以上,江苏、广东、浙江等地更是成为产业集聚的核心区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市场基础和完善的产业链配套。从全球视角,2024年全球仪器仪表市场规模预计达到890亿美元,同比增长8%,亚太地区占比超40%,成为全球增长引擎,中国市场增长尤为迅速,年均增速约10%,凸显了中国在全球产业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与增长潜力。
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预测,2025年国产仪器设备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7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稳定在7%以上。工业自动化仪表作为产业核心,占比超35%,是产业增长的关键驱动力;科学仪器和测试测量设备也因各行业需求增长,展现出强劲的市场需求。新能源、环保监测、半导体等新兴领域对高精度仪器的旺盛需求,更是为产业发展开辟了新赛道,如光伏产业带动检测设备市场规模年增长超15%,碳中和目标催生碳排放监测仪器市场规模突破200亿元。(资料来源:市场调研在线网、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报告)
二、产业结构与细分领域发展
在仪器仪表产业结构中,自动化仪表占比高达43%,处于主导地位,其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流程控制,从传统制造业到新兴产业,都离不开自动化仪表对生产过程的精准监测与调控。电子测量仪器占比32.4%,在通信、电子制造等领域发挥关键作用,为产品研发、质量检测提供技术支撑;分析检测仪器占比19.8%,服务于科研、环保、食品安全等领域,承担着物质成分分析、环境监测等重要任务;光学仪器占比9.7%,在精密制造、医疗设备、天文观测等方面不可或缺,推动了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
工业自动化仪表领域,随着智能制造的推进,智能控制系统、传感器等产品需求大增。例如,智能化的温度、压力传感器能够实时采集数据并上传至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监控与优化。科学仪器领域,高端质谱仪、色谱仪等产品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研究中需求持续攀升,推动科研成果的不断突破。环境监测仪器领域,在环保政策趋严背景下,水质监测仪、大气污染物监测设备等广泛应用于生态环境监测,为环保决策提供数据支持。(资料来源: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统计资料、相关企业市场调研分析)
三、技术创新与数字化转型
在数字经济时代,仪器仪表行业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借助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实现智能化生产、远程运维和预测性维护。智能化与数字化方面,AI算法与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推动仪器仪表向自主诊断、自适应校准发展,2025年智能仪表渗透率达60%。例如,智能传感器能自动根据环境变化调整测量参数,实现精准测量,还可通过网络将数据实时传输至云端,便于企业进行数据分析与决策。微型化与集成化上,MEMS技术使传感器体积缩小至1mm³,推动便携式检测设备普及,如微型光谱仪嵌入智能手机,实现随时随地的物质检测。绿色化与低碳化成为趋势,碳中和目标下,低功耗设计、可回收材料成为研发重点,碳排放监测仪器市场规模突破200亿元。
网络安全在仪器仪表行业数字化进程中至关重要。随着智能化和网络化程度提高,仪器仪表面临网络攻击风险,可能导致数据泄露、设备失控,威胁工业生产和国家安全。因此,行业内加强网络安全防护技术研发,如采用加密传输、身份认证、入侵检测等手段,保障仪器仪表系统安全稳定运行。(资料来源:仪器仪表行业技术研究报告、科技期刊、网络安全行业报告)
四、政策支持与产业影响
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助力仪器仪表产业发展。《仪器仪表行业“十四五”规划建议》、《智能传感器产业三年行动指南》明确要求2025年国产仪器采购比例提升至50%,部分省份禁止进口产品在公立机构招标,从市场份额上为国产仪器提供发展空间。2024年财政部新增专项资金超50亿元,重点投向质谱仪、基因测序仪等“卡脖子”领域,解决关键技术难题。地方层面也积极响应,江苏设立50亿元仪器产业基金,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广东对采购国产设备企业给予15%税收抵扣,降低企业采购成本,刺激国产仪器消费。这些政策组合拳加速国产替代进程,推动产业自主创新与高质量发展。(资料来源:政府部门发布的官方文件、地方政府官方公告、新闻报道)
五、市场竞争格局与企业发展策略
全球仪器仪表市场竞争格局中,传统欧美企业仍掌握核心技术和高端市场,但亚洲企业通过技术积累和市场开拓,逐步缩小差距。跨国并购和战略合作成为企业拓展市场的重要手段,如在实验室仪器和工业传感器领域,企业通过并购整合资源,提升技术实力与市场份额。供应链本地化趋势也愈发明显,各区域都在加强关键仪器设备的自主可控能力,减少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内,市场竞争激烈,企业数量众多。大型企业凭借规模优势和技术积累,在中高端市场占据一定份额;中小企业则聚焦细分领域,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头部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拓展国内外市场;中小企业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突破关键技术,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企业积极响应政策导向,抓住国产替代机遇,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力。(资料来源:国际市场研究机构报告、行业咨询公司分析、国内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研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