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两年央行六次降准降息后,市场流动性异常充足,且央行的货币政策也从稳健变为略宽松,通货膨胀时期已经悄然而至。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和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高级研究员陈冀联名在上海证券报发表文章认为,“经过六次降息和六次降准,伴随着信贷的高速增长,今年一季度M1增速已超过20%。当前经济运行中物价较快上涨的苗头和资产泡沫的局部显现已经提醒人们,货币金融环境已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如果不采取相应措施合理控制信贷过快增长,未来有可能会面临真正的通胀和资产泡沫。”人民手中的货币将在不知不觉中流失,如何正确地管理自己的财富,使得手里的钱没有贬值是公众关注的焦点。
一、经济持续疲软,下滑没商量
自2015年6月以来,M1增速持续走高,到了2016年3月已增至22.1%,为近五年来最高值。而历史上M1的峰值也仅是08年美国次贷危机,政府为了加强市场的流动性而采取了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本次M1的急速上升是否也预示着中国经济真的面临了下滑而需要极高的市场流动性来刺激经济。从大宏观面来讲,中国经济的确存在疲软的状态,一季度的实际GDP增长率较低,钢铁、煤炭等产业产能过剩,对外贸易额下降等等都在看出我国经济是处于一个下滑的阶段。
我国在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高速发展阶段已过,如今,出口贸易和投资已然对我国经济刺激作用不大,剩下的只有消费这一选项,为了刺激消费,政府也只能选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即加大M1的比重,但这也存在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人民币在国内、国际市场都会产生一系列的贬值效应。
但市场普遍认为,信贷超预期投放是年初M1增速进一步走高的主要原因,而资本市场动荡后货币投放扩大的所谓溢出效应也颇为引人关注。然而,统计数字反映的信贷增速并非真实的信贷增长,加上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因素,实际信贷增速应该更高。
二、信贷余额逐年上升,多米诺骨牌越码越长
2014年我国企业部门贷款余额已达58.34万亿元,国有企业债务规模约12.07万亿元,两者与GDP的比重为110.72%。到了2015年,光企业贷款余额和债券融资就已经达到了80万亿元左右,这两项和与GDP比值已达118.80%。若再考虑到地方债务置换2015年存在约1万亿元的隐性信贷增长,则企业部门该简单测算比值将达120.38%。如果参照2015年实际信贷增速和企业债余额增速,对2016年情况进行保守估算,该比值可能会提高至129.48%。另外,考虑到去产能的因素,银行信贷在2016年债务置换总规模中的比例会较2015年提高,达到约三分之二,该比值将会较129.48%再高出1.18个百分点,达到130.66%。信贷占GDP的比重在逐年上升,杠杆的不断提高令整个市场极为担忧。
三、恶性循环:出口不景气—国内消费不足—举债—再生产
进入2016年,国家的首要任务是去产能,虽说是去产能,但是实际目的是去以去杠杆为主,大量的国有企业为基建、能源、矿产等企业。在国外出口低迷,国内消费不足的情况下,这些企业累年亏损,而进入企改之后,国家不再是“输血”的主力,其他所有制经济的进入势必使得这些企业以自身融资为主,那么为了进行正常运转,这些企业就要依靠在市场上进行融资保证自身的现金流不被切断。因此,不断地生产,出口不景气,国内消费不足,举债,再生产进入了一系列的恶性循环。
我国政府也意识到了不从中间一环结去掉这个恶性循环是永远无解的,因此在消费和出口都行不通的情况下只能去产能、去库存和去杠杆,这其实就是为什么政府在新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那么强调“三去一降一补”。
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难上难
既然明确工作任务了,接下来就是如何实现用什么工具实现了。目前来说,靠出口是行不通的,因为今年以来我国贸易顺差实际是逐月下降的,虽然不知道为什么4月份数据突然向好,但是,就算数据向好了也无济于事,455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对我国这么大体量的库存是微不足道的。前面有一篇关于去煤电行业的产能文章中提到,我国的原煤除去满足我国发电所需后至少还有17929.39万吨的库存,按照我国15年原煤出口均价95美元/顿计算,单纯要消耗煤炭库存,我国就需要出口161.36亿美元,占了约1/3贸易顺差,这还不包括焦炭、钢铁、林木、工业制成品等众多品种的商品。
因此,靠外部消化行不通的情况下只能自己消化,所以,国家唯一可行能用的就是鼓励消费。这一措施如果在我国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的情况下是完全行得通的,但是,下图数据指出,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同比累计增长从2014年第三季度开始就断崖式下降,人们手中的工资减少了,消费自然也就跟不上,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超前的消费意识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以储蓄思想主导的我国公民。人们自然会更加想方设法地省吃俭用地储蓄更多的资金以备不时之需,前提是在银行利率足够的条件下。
根据上述分析,在宏观经济恶化的以及人们工资水平逐年下降的情况下,要想刺激国内消费央妈手里只有一手牌可打,那就是货币政策。六次的降准降息,刺激市场流动性增加,这就是我们看到为什么2015年初始,M1增长率呈直线式上升的原因。降息可以增加M1,而央妈的另一个厉害的手段还有降准,这可以有效地增加货币乘数。
五、央妈降准增加货币乘数,通货膨胀岌岌可危
央妈降准是可以有效地增加货币乘数,达到货币供应量在市场上倍数性的扩张。当前,经过6次降准后,我国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已经将至17%。折算下来现在我国的货币乘数应为5.89倍。也就是说现在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是中央银行初始货币提供量的5.89倍,若继续降准,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更多。我国16年3月31日金融机构各项在央行的存款余额为1411182.76亿元,乘上5.89倍的货币乘数,我国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实际为8311867.04亿元。
货币乘数越大,实际流通的货币就越多,当超出了一定值的时候,货币扩张倍数将超过临界点,届时,市场上货币流通速度将减少,货币回流速度将减慢,加上超倍数的货币扩张,市场将会带来不可避免的大规模的通货膨胀。
刺激消费的降准、降息政策带来的是国内严重通胀,根据国内口径统计,我国2016年1-3月我国CPI为1.8、2.3、2.3,而食品商品零售价格指数(RPI)为3.6、6.3和6.45。 CPI小幅上涨,而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零售消费指数增幅较大。大通胀时期已然将至。
六、人们手中的货币价值正在流失,通胀数据可能是5%-11%之间
六次的降准降息,人民币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已经将至1.5%,而CPI到今年的3月份为2.3,但是真正的通胀并不是仅仅看CPI,CPI只是计算通胀,或者是衡量通胀的一个标准,因为其实真实的通胀,远远不止这点。举个例子,普通大米目前要3块钱一斤,而在2005年,大概才1块9啊。
也就是说大米10年来上涨了1.57倍,每年涨了5%,而定期存款是现在只有2%不到,算下来如果每年只买大米,购买力会亏3%,当然这只是以大米来计算,然而,真正的生活还有别的物件,比如,拿牛肉举例,目前的市场价已经60块钱一公斤,倒退10年牛肉价格仅仅15元,也就是说10年涨了4倍。相当于每年上涨11%,这下就亏的更多了。
当然有人又提到了房价,这东西CPI是不统计的,只有租房价格在里面,但几乎很少人租房还要开发票缴税,所以这个数据则严重失真,CPI在衣食住行的住这个方面是严重失真的,而牛肉、大米这种东西,每年的产量很固定,而且市场化程度高,需求也很足。由于农民也要吃饭,商户也要租房子,商户的子女也要上学,所以他们会把价格向消费者传导,所以更能综合的反应市场价格的变动。所以用来推算通货膨胀的真实数据,远比统计局要准确的多。那么结论来了,真实的通胀数据可能是5%-11%之间。
按通胀严重程度划分,爬行的通货膨胀(每年物价上升比例在1%~3%之内)温和的通货膨胀(每年物价上升比例在3%~6%之间)严重的通货膨胀(每年物价上升比例在6%~9%)。实际上,我们已经处于严重通胀的阶段了,所以大家才会觉得为什么钱越来越不经花。央妈为了促进大家消费而推出一系列货币政策,无论是扩大货币乘数也好,调息也好,都是想让大家知道钱放在手里越放越不值钱,还不如赶紧花掉,多买点东西还能存着、用掉,这样,就能达到刺激市场消费的作用。
七、货币价值流失已经算出,被蒸发的货币价值达4.2%
现今,我国商业银行的基准利率为1.5%,但那也是名义利率,而实际利率要远比这个利率低。因为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胀率)/(1+通胀率),在通胀率低的情况下可以忽略不计,也就是实际利率和名义利率大致相等的。现今,我国进入严重通胀时期,若保守按6%的通胀率计算,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利率仅为-4.2%。因此,以前我们粗略用银行利率减去CPI计算我们的货币价值流失是不准确的。居民若要把钱存进银行,一年期货币价值流失将近4.2%。
结语:
中央政府在国内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来保证既不过于通胀也要经济稳速向前。目前在出口和投资无望的情况下,当下的选择是最好的选择,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要刺激消费只能加大通胀,这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宏观经济回稳向好了,人们的工资才能得到有效提高,央行才不需要运用激进的货币政策。因此,在没有合适的抵御通胀的工具下,加大个人家庭的消费或者合理选择全球资产配置也许是当下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