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 支撑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 | 专家谈学习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
时间:2025-08-08来源:自然资源部
阅读:10次
“韧性”之于城市,是生命力的彰显。近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将“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列为七大重点任务之一,明确指出,要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要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强化城市自然灾害防治,统筹城市防洪体系和内涝治理。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灾害频发与城市风险复杂化的多重挑战,自然资源部以国土空间规划为统领,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构建安全韧性城市空间治理体系,为人民群众创造更为安全、宜居、可持续的美好家园。城市是风险挑战的交汇之地,筑牢安全韧性根基,已成为城市永续发展的核心命脉与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国土空间规划作为城市发展的总蓝图和空间治理的基本依据,其战略性引领作用至关重要,应以规划为纲,以韧性为魂,为城市构筑起抵御风险、安全运行的坚实屏障。要强化顶层设计,将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目标纳入各级国土空间规划,明确地震、地质、洪涝等自然灾害综合风险防控区域,划定洪涝、地质灾害等风险控制线,统筹划分并明确灾害风险区等级及规划管控要求,引导建设用地布局合理避让;建立国土空间安全韧性城市评价标准体系,合理划分城市防灾分区,完善主体功能区综合配套政策体系,提高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统筹划定并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严格保护生态安全屏障与重要农业空间,为城市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提供保障,合理安排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结构、布局和时序,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强化刚性管控,将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安全底线、核心指标作为不可逾越的红线,融入用地审批、用途管制、项目选址、工程建设、城市更新全过程,确保城市安全韧性要求落地见效。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发展不能只考虑规模经济效益,必须把生态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城市布局的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发挥“多规合一”改革优势,统筹协调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核心功能空间,优化安全、生态、生活、生产等功能,应对未来不确定性。加强全域国土空间安全风险评估,合理布局城镇空间,避免高风险区域过度集聚,引导人口、产业向安全区域有序流动,从源头上降低重大灾害风险。以社区生活圈为基础,构建城市健康安全单元,建设韧性社区,构建多层次、网络化的综合防灾减灾网络。严格保护并系统性修复重要生态空间,发挥自然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固碳释氧、削减污染及抵御灾害中的天然屏障作用,构建蓝绿交织的韧性生态基底。在空间规划布局中适当“留白”,针对地震、地质、洪水、风暴潮、疫情等灾害事件,合理预留“平战结合”的应急救援空间,构建网络化、分布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增强城市遭受重大灾害或突发事件冲击时的防御能力。城市韧性,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国土空间规划,是城市向未来稳健前行的空间基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有效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应不断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基础作用,落实差异化用地保障政策,引导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提高土地要素配置的精准性和利用效率,促进现代化城市体系不断完善,为建设韧性城市提供坚实空间保障。构建安全韧性基础设施网络,统筹生命线工程、应急避难场所、救灾物资储备库、应急救援设施、转移安置和恢复重建等各类防灾减灾和公共安全设施等用地需求,规划预留防灾减灾救灾空间,提升供水、能源、交通、通信等关键基础设施的冗余度、抗毁损能力及快速恢复能力,优化防灾减灾和各类公共安全设施空间布局。科学布局多水源保障、分布式能源和应急物资储备基地,提升城市在极端状况下的持续运转能力与居民基本保障水平。统筹推进城市地下空间合理开发利用,加强城市地质基础调查,开展城市地质安全风险评价与区划,充分考虑地质、水文等自然环境条件和环境保护、文物保护、防洪排涝抗震等要求,降低自然灾害风险;划定地下空间保护和利用管控分区,提出差异化管控和引导措施,增强城市地下空间安全韧性。提高城市空间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是建设韧性城市的基础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强化智能化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标准,更多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用数智技术为城市治理赋能,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对灾害和风险进行动态感知、监测预警,建立全链条、多主体、多灾种综合风险信息平台。将城市安全韧性纳入自然资源管理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将相关安全韧性指标纳入城市体检评估和自然资源执法督察工作,实现自然资源调查、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执法监督等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快建设全国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重点针对自然灾害综合风险防控区域开展安全韧性监测评估预警,对城市安全风险变化进行精准研判,及时把握安全风险的规律特点,完善规划应对措施,切实防范化解城市运行中的各类安全风险。发挥国土空间规划对灾害防治的刚性约束作用,建立灾害分区分类用地管控机制,推动形成有效防控重大灾害风险的城市空间结构和风险防控体系。总结韧性城市规划建设实践经验,提高全社会对韧性城市理念的认同,激发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规划实施和韧性建设的内生动力。(作者:石菊松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副院长)
来源:自然资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