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在总结新时代以来我国城市发展成就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形势,围绕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总体目标,明确了城市工作的总体要求、重要原则、重点任务,强调“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的城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与十年前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相比,本次会议立足中国城镇化发展新阶段,对优化城市体系与空间布局作出了更加系统、全面的战略部署,首次明确提出“着力构建现代化城市体系”的重点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市体系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下面,结合学习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在建设现代化城市体系过程中,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的引领与支撑作用,谈几点认识和体会:本次会议提出“提升城市对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承载能力”。而城市的综合承载力,亦受到其所处的自然地理和资源条件的限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要基于资源环境本底,科学规划、整体谋划,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硬约束,使城市规模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下一步要进一步发挥《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纲领作用,细化主体功能区划,以主体功能综合布局推动形成国家重大战略叠加效应,优化城镇体系空间布局和重大生产力布局,为现代化城市体系建设提供重要空间支撑。构建以“多中心、网络化、开放式、集约型”为空间形态的现代化城市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构建连接东中西、贯通南北方的多中心、网络化、开放式的区域开发格局”“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本次会议再次提出“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多中心网络化是现代化城市体系演进的必然趋势,城市群、都市圈是空间组织的关键形态,通过完善基础设施网络链接、提高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合理布局产业链供应链,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有效疏解超特大城市非核心功能,有利于促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融入区域网络、激发发展新动能。未来应进一步强化区域空间布局的规划统筹,通过编制城市群、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更好统筹区域内人口、资源、产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要素配置,完善跨行政边界要素配置政策机制,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构建城乡融合发展、城市结构优化、空间品质提升的现代化城市体系会议作出我国城镇化发展阶段两个“转向”的判断: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适应稳定发展和存量时代新要求,需着力解决城乡空间融合、资源分配及品质提升等关键问题。一是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强化县域国土空间规划在城乡空间功能布局及城乡融合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完善城镇村体系布局,推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从中心城区向周边城镇和乡村地区延伸布局,用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政策工具,引导资源要素在城乡间合理流动。二是优化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促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支撑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处理好盘活存量空间与挖掘增量价值的时空关系,完善促进功能复合和用途转化的规划和土地政策,激发城市发展活力。三是结合详细规划编制和实施推动构建功能复合和富有活力的城乡社区,以社区生活圈为单元统筹就业、生活、生态、文化、安全等功能需求,完善多样化、高品质社区生活设施空间配置,运用城市设计方法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塑造特色风貌,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本次会议提出“着力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当前,数字技术已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现代化城市体系的构建离不开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的支撑。一是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通过建立自然资源管理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现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登记、监督、执法等全生命周期管理,夯实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基础。二是不断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加快建设全国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CSPON),完善城市国土空间动态监测评估预警机制,持续推进规划体检评估,及时发现城市发展和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和隐患,完善规划应对措施。三是持续加强城市治理中的新技术应用。促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城市管理服务的融合,在城市群和都市圈国土空间发育程度及发展质量评估、15分钟社区生活圈评估、智慧规划审查审批等领域,构建多尺度、多维度的业务场景,开展数据治理与模型算法等关键技术攻关,推进城市空间治理现代化。作者:商静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兼总规划师
来源:自然资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