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日,欧盟委员会宣布就《循环经济法》(Circular Economy Act)征求公众意见,征求意见截止日期为11月6日,并计划于2026年通过该法案。这标志着欧盟委员会雄心勃勃的《循环经济行动计划》(CEAP)已进入全面落地实施阶段,以其为基础的一系列具有法律效力的具体法规(如《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可持续产品生态设计法规》(ESPR)等)正密集生效与执行。这标志着欧盟的绿色贸易新规已从蓝图走向现实,它不仅是欧盟实现“绿色新政”和2050年气候中和目标的核心战略,更正在重塑全球贸易的游戏规则,对中国众多出口导向型产业构成深远而紧迫的影响。
欧盟的循环经济战略远不止于回收利用,其核心是从产品生命周期的源头开始,实现全方位的资源高效利用。主要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核心思想:要求几乎所有在欧盟市场销售的物理商品(除食品、饲料、药品外)都必须满足生态设计标准。
关键指标:包括产品的耐用性、可重复使用性、可升级性、可维修性,以及含有回收材料的比例、碳足迹和环境足迹。产品数字护照(Digital Product Passport)将成为标配,透明化展示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
《绿色声明指令》要求所有环保宣传必须有科学验证,防止企业进行虚假或误导性的环保营销。消费者将享有更清晰的维修信息和“维修权”,打破“计划性报废”。
法案优先针对那些资源消耗大、环境影响突出的领域,包括:
电子产品与ICT:强调可维修性和材料回收。
电池与汽车:新《电池法》(2023年8月生效,2027年全面实施)对电池的碳足迹、回收材料含量(钴、锂、镍等)、回收效率提出了极其严格的要求。
纺织品(服装、纺织):要求更具耐用性、可回收性,并建立纺织品废弃物收集和回收系统。
包装:明确减少包装废弃物,大幅提高可回收比例,并限制一次性包装。
设定了严格的废弃物回收目标,并推动将废弃物作为二次资源重新投入经济循环。
欧盟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这些新规意味着中国出口欧盟的产品门槛将急剧升高。受影响最深的行业包括:
这是受影响最直接、最深刻的领域。新《电池法》要求未来在欧盟销售的电池必须提供碳足迹声明和标签,并达到逐步提高的回收钴、锂、镍等材料的最低含量要求。这迫使中国电池和电动车制造商必须全面核算并降低从矿产开采、生产制造到运输全过程的碳排放,并与回收企业建立紧密合作。
手机、笔记本电脑、家电等产品将面临严格的可维修性指数要求。企业需要提供备件和专业维修信息,设计更易于拆卸和升级的产品。这将改变目前许多产品的设计理念和商业模式。
中国是欧盟最大的纺织品来源地。新规要求纺织品必须含有一定比例的再生纤维(如再生涤纶),且品牌商需要为产品废弃后的收集和处理承担责任(延伸生产者责任EPR)。快时尚模式因其资源消耗大、废弃物多而受到巨大冲击。
出口商品所使用的包装材料必须符合欧盟的减量和可回收要求。一次性塑料包装受到严格限制,这要求中国出口商必须更换更环保的包装解决方案。
作为下游产品的供应商,这些行业虽不直接面对消费者,但其产品的碳足迹和回收材料含量将成为下游制造商(如汽车、电器)选择供应商的关键考量因素,间接受到巨大压力。
挑战虽严峻,但顺应全球绿色低碳潮流也是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中国企业应化被动为主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应对:
深入研究法规:企业应设立专门的团队或借助专业咨询机构,深入研究与其产品相关的欧盟具体法规细则、时间表和合规要求。
将循环经济纳入核心战略:将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LCA)、碳足迹管理、可回收设计(DfE)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从设计源头注入循环经济理念。
全面开展碳核算:立即启动产品碳足迹的盘查与核查工作,建立碳数据管理体系,为满足碳足迹声明要求做准备。
推动生态设计与研发:投资研发易于维修、升级和拆卸的产品结构;开发使用再生材料(如再生塑料、再生金属)的应用技术。
构建绿色供应链:对上游供应商提出明确的环保和碳足迹要求,协同供应链共同减排,确保原材料和零部件的绿色属性。
探索新型商业模式:探索“产品即服务”(PaaS)、租赁、共享、以旧换新等模式,延长产品生命周期,从卖产品转向卖服务。
提前进行合规认证:主动寻求国际认可的碳足迹、环境足迹、回收成分等认证,获取市场通行证。
利用数字护照:将产品数字护照视为展示产品绿色性能的营销工具,向消费者和监管机构透明公开信息,建立信任。
谨慎进行环保宣传:所有“绿色”、“环保”、“可持续”的声明都必须有据可依,符合《绿色声明指令》的要求,避免“洗绿”风险。
与回收企业合作:与国内外尤其是欧盟境内的回收企业建立战略合作,确保废旧产品的回收渠道和再生材料的来源。
参与行业标准制定:通过行业协会等组织,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对话,争取话语权。
利用政策支持:关注并利用中国国内“双碳”目标下的各项扶持政策,将应对欧盟法规与国内绿色发展政策相结合。
欧盟的“循环经济法”是一场看似是环境规制,实则是技术和产业规则的深刻变革。它构筑了新的“绿色壁垒”,但也指明了未来全球产业竞争的方向。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这既是必须跨越的合规门槛,更是倒逼产业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抢占绿色经济制高点的历史性机遇。早行动、早转型的企业,不仅能在欧盟市场立于不败之地,也将在全球范围的绿色竞赛中赢得先机。
来源:读懂碳中和